对于控制,缓解疾病或健康问题来说,药物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“武器”,但在使用药物的同时,我们也要警惕用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。这种风险可能是在服药后短时间内就会发生的,而有些药物的用药风险,则可能是在用药过程中长期累积下来的,甚至会在多年后产生负面的健康影响。
一项近日发表在BMJ子刊Reg Anesth Pain Med上的新研究中发现,经常被用作缓解神经性疼痛和对抗癫痫治疗的处方药物——加巴喷丁,频繁使用会显著增加罹患痴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。
研究有何发现?
这项新发表的研究是一项大规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,研究者纳入了含有1亿患者健康记录的国家级数据库,对2004到2024年超过20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。
该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,是患有慢性下背痛的成年人。这个群体的后背疼痛问题,经常会与神经性疼痛有关,因此也是最经常被处方加巴喷丁的人群。
研究者,研究人员将纳入的参与者分为两组,一组是在确诊疼痛后,获得了6次或以上加巴喷丁处方的“加巴喷丁组”;另一组是从未被开具过加巴喷丁处方的“无加巴喷丁组”。为了排除干扰因素,研究开始前就已患有痴呆、癫痫、中风或癌症的患者,以及之前用过加巴喷丁的患者,都被排除在外。
经过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,研究人员发现,与从未使用过加巴喷丁的患者相比,被开具过6次或更多次加巴喷丁处方的患者,罹患痴呆的风险增加了29%,而患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(痴呆的前期阶段)的风险的增幅更是惊人,达到了85%!
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用药风险,在18岁到64岁的中青年人中表现的更为显著。与同年龄段的未用药者相比,频繁使用加巴喷丁的中青年人群,其罹患痴呆风险升高了2.1倍!患有轻度认知功能的风险高出了2.5倍!这一发现也进一步颠覆了“痴呆是老年病”的传统观念,提示了相关药物可能对中青年人大脑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。
不出意外的,研究中还发现,加巴喷丁的用药频率越高,带来的痴呆风险也越大,与用药3到11次的患者相比,用药12次及更多次的患者,其痴呆风险增加了40%。也就是说,更长期,更频繁的使用加巴喷丁这个药物,会逐渐累积对认知功能的损伤危害,带来更大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。
从加巴喷丁的作用机理来看,这个药物作用于大脑中的钙离子通道,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,起到镇痛,抗癫痫的作用,但长期频繁的使用这个药物,会抑制神经元之间的正常交流,影响学习、记忆相关神经的修复和可塑性。
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是痴呆病理过程的核心。加巴喷丁还可能通过调节这些胶质细胞的活性,间接参与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的过程。
这项研究提示我们,对于出现慢性神经性疼痛的成年人,特别是中青年人,如果确需使用加巴喷丁的话,也要尽量的避免频繁使用,并在用药过程中关注认知功能变化,警惕药物带来的痴呆风险。
这3类常用药物也需警惕痴呆风险
加巴喷丁并非唯一会加大痴呆风险的药物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还有几类常用药,如果长期或不当使用,也可能成为大脑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加大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。
1. 苯二氮䓬类药物
这类药物属于镇静催眠类的药物,大家熟知的地西泮(安定),阿普唑仑,劳拉西泮等,都属于此类药物,在治疗焦虑症、失眠和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问题中,都是常用的药物。
大量研究证实,长期(通常指超过3-6个月)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与痴呆风险增加显著相关。2014年发表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BMJ)上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,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超过3个月,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了51%!
这类药物通过增强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功能来发挥作用,从而产生镇静、催眠的效果。然而,长期过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会直接损害记忆神经功能的编码和巩固过程,导致认知功能下降,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痴呆。
2. 强抗胆碱能药物
此类药物包括多种适应症的相关药物,例如帕罗西汀,阿替米林等抗抑郁药物,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,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托特罗定,奥昔布宁等,都属于抗胆碱能药物。
抗胆碱能药物对抗的乙酰胆碱,是大脑中负责学习、记忆以及注意力的关键神经递质,此类药物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,在发挥各方面药效的同时,也会直接削弱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,并可能加速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-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加大痴呆风险,特别是长期高剂量使用强抗胆碱能药物,应该尤其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痴呆风险。
3. 质子泵抑制剂
这类药物是很多朋友用于控制胃酸过多,胃部不适的常用药物。奥美拉唑,泮托拉唑,兰索拉唑,雷贝拉唑等“拉唑类”药物,都属于此类。在治疗胃酸反流,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,都是常用的抑酸药物。
近年来,多项观察性研究发现,长期使用拉唑类药物有增加罹患痴呆几率的用药风险。在德国的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,长期服用拉唑类药物的老年人,其痴呆风险比未用药者升高了44%!
虽然这其中的具体机理尚不明确,但长期使用拉唑类药物会抑制胃酸分泌,从而影响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。而维生素B12严重缺乏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已知风险因素。
此外,动物实验和细胞研究表明,拉唑类药物还可能会影响大脑中降解β淀粉样蛋白(一种导致痴呆的垃圾蛋白)相关酶的活性,导致这种有害物质在大脑中的聚集,进而加大痴呆风险。
面对这些药物带来的痴呆风险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当然也绝非是因为风险就杜绝用药,但对于可能带来潜在用药风险的这些药物,也要注意,应该严格按照处方规定,遵医嘱合理的按照疗程和剂量使用,尽量避免高剂量,长期持续的使用。
如果确实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,应定期(如每半年或一年)评估用药的必要性,并密切关注自己的认知变化。如果出现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思维变慢等迹象,应及时就医诊察,并评估用药的风险获益比,如果风险显著大于获益,还是应该积极寻求对认知功能损伤更小或无伤害的替代医疗方案。
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正确认识相关药物可能带来的痴呆风险,能够有所帮助,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,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。
参考文献:
Eghrari, N. B.,et al. (2025). Risk of dementia following gabapentin prescrip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.Regional Anesthesia & Pain Medicine.
最好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